【“双争”有我】沧州义工
走进荣官屯村开展孝老敬亲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
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与关爱,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倡导移风易俗,弘扬孝老乡风,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振兴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
9月1日上午,沧州市新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华区文明办、新华区委社会工作部、小赵庄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联合沧州市义工协会在荣官屯村广场上共同开展“倡导移风易俗 弘扬孝老乡风”志愿服务活动。
参加本次活动的有中国老龄基金会文化养老公益行动河北执行办主任、沧州市义工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崔建松;沧州市义工协会工会主席、秘书长王晓妹;副会长弓强、张宝栋、徐宏伟、付朝东、郑淑青、吴茂江、翟建荣、常兆平、董忠良;副秘书长韩立荣、范忠芹、王蕊;秘书处李金英、赵桂芝、史建华、李海平、艾秀萍、孔巧玲、马秀玲、孙权威等90余名义工。
在这个天高云淡,秋意盎然的季节里,每一次伸手相助,都是对生命最真挚的礼赞;每一次爱心传递,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在秋日的暖阳下,让我们继续书写属于沧州义工的温馨篇章。
中国老龄基金会文化养老公益行动河北执行办主任、沧州市义工协会党支部书记、会长崔建松讲话
沧州市新华区农业农村委主任郭长新讲话
沧州市新华区小赵庄乡宣传委员穆尚讲话
沧州市新华区小赵庄乡荣官屯村党支部书记郭亮讲话
义工万长松讲话
秋意带来了自然界的丰收,更让义工们在公益路上收获了心灵的富足与成长。今天,包饺子组的义工别具匠心,把外表金黄、口感甜而不腻的南瓜融入传统饺子中,给荣官屯村的父老乡亲带来了一道新颖美食—南瓜馅彩色饺子。
义工们精心挑选色泽鲜亮、肉质细腻的南瓜。将南瓜洗净去皮切成块状,再用擦子擦成丝,用刀再剁碎。南瓜碎的温润是饺子馅的基底,再辅以鸡蛋、木耳,果子油、香油提味,搅拌均匀后,南瓜馅便呈现出一种诱人的橙黄色,清新、醇厚的南瓜馅,令人垂涎欲滴。
义工们围坐站在一起,谈笑风生间,一屉屉小巧精致的南瓜馅彩色饺子便跃然桌上。怪不得每次公益活动中,简简单单的素馅饺子如此美味,深受群众欢迎,常常比自己在家包的水饺好吃,原来小小饺子里蕴含着全体义工无私利他的善心、善念、善行呀!
村里乡亲们每人手拿一次性小碗和筷子,迫不及待地轻轻咬破饺子皮,柔软略带嚼劲的面皮,南瓜的甜蜜相互交织,让人忍不住一口接一口,直至盘底见空,仍意犹未尽,乡亲们纷纷称赞饺子真香!
荣官屯村中央广场上“义务理发点”开始热闹起来了。沧州市义工协会港泰职业培训学校分队的理发师们几把椅子、几条围布、几把剪刀,这些就是他们为村民义务理发的全部装备。
老人们或拄着拐杖,或相互搀扶,脸上洋溢着期待与感激的笑容。孩子们也好奇地跟在大人身后,围在一旁,看着理发师们熟练地剪头发。“李大爷,您想剪个啥发型啊?”一位理发师亲切地询问着坐在椅子上的老人,眼神里充满了对老人的尊重与关爱。李大爷乐呵呵地说:“你看着吧,干净利落就行。”随即,围布轻轻搭在李大爷肩上,伴随着剪刀咔嚓咔嚓的节奏声,不一会儿,一个整洁的发型便呈现在众人眼前。
广场上,理发师地剪刀声,村民地谈话声,孩子们地嬉闹声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荣官屯村和谐地画面,为这平凡的义务理发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
爱心水饺得香气,咔嚓咔嚓理发得妙音,与文艺志愿者心中那份温暖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动人的初秋乐章。由红枫沧州义工之声艺术团外联总监刘焕新、排单总监史淑英、副团长常青、马淑华、绍伟,以及沧县礼堂广场舞秧歌队带来的文艺汇演在这里拉开帷幕。
村里的老老少少在广场汇聚,随着主持人热情洋溢的开场白,文艺汇演正式开始。舞龙、舞蹈、手语、朗诵、戏曲、小合唱、独唱等多种形式的表演,每一个节目都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全场的阵阵掌声、喝彩声、欢笑声此起彼伏。
乡亲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感受,谈论着节目的精彩瞬间。这场文艺汇演让我们看到了乡村文化的勃勃生机,感受到了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随着时间慢慢推移,活动即将接近尾声,热闹非凡的广场逐渐恢复宁静,义工们忙碌的身影变得稀疏,他们细心地整理着活动留下的物品,每一件都承载着今天的汗水与欢笑,老人们眼神中透露出对这次活动深深的赞赏,这种和谐共融的景象,让人深刻感受到公益活动的力量—它拉近了村民与村民之间的距离,让爱在每个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村支书记一行望着这一切,眼中满是欣慰。感叹道:“感谢每一位参与今天公益活动的村民和志愿者们,你们的无私奉献和热情参与,让我们的村庄变得如此美好!”
倡导移风易俗,弘扬孝老乡风,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通过我们每场公益活动的引领、带动、影响,愿孝道的种子根植在每个乡村,每个村民心中,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孝道文化,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志愿力量。